在大陸男孩之前,其實還接待了另外一名馬來西亞的男生,應該是來台灣唸書的,但他不會講中文,英文也有濃厚的口音,英文的邏輯也很像是新加坡那種自創的規則,導致大部份的時候我們都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,一直到他離開,我只知道他不喜歡吹冷氣。
接下來這名大陸男孩-FH 的到來更加確認我之後再也不想接陸客的心情,想起常常在大陸機場看到「文明出行」四個大字,我想寫得再大都沒有用,他們並不是不做,而是不懂。
其實一開始我的 Airbnb 就比較不希望是台灣人或中國人,原因很簡單,當初做Airbnb就是希望可以讓在台北的無聊生活變得更有趣,聽聽來自世界各地的故事,也希望接觸各種不同的文化和人種,所以一直都不太接華人(對於大陸人還有生活習慣的考量就是了…)。FH提到他在日本唸書,想來台灣走走,讓我覺得應該會是個心態比較先進的小朋友,所以就答應了。
FH其實是個很爽朗、開心的大男孩,在台灣只有短短幾天的時間,有天晚上一回家就聽到他在房間講電話大吵,聲音大到可能隔壁棟的鄰居都聽得見,我在房間也字字句句都聽得一聽二楚,一般來說,我們家的隔音是外面的聲音幾乎聽不到的。所以…真的很誇張!
想想他也待不到幾天就算了,而他走了後留下了一堆垃圾、垃圾桶旁邊都是食物碎屑、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,讓我又想到有人說過:中國政府最好的政策就是不讓中國人出國。這句話雖然真的很酸,但也很中肯。
這已經是五月的事了,之後接了幾個房客、收到一些詢問,也住了幾間Airbnb,發現那是一種觀念和態度,美國人似乎普遍比較瞭解 Airbnb 的運作模式,懂得這是一個別人的家,不是旅館或民宿,彼此之間需要更多的照顧和尊重。
台灣人或大陸人傳來訊息可能就一句短短的:台北出差、可以去住嗎… 而外國人往往會自我介紹包括工作、大約的年紀、到台灣的原因、有些連為什麼會詢問我的動機都會寫,而不是那種「付錢的是大爺」的心態。
而更多人會問:不會很危險嗎?不會有小偷嗎?其實很多時候當一切公開透明化,反而更安全,評價、審核機制都可以避免這些情況,共享經濟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,和互利互惠的一種商業模式,我想如果台灣一味禁止和排斥,只會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腳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