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一次去馬來西亞是國小和媽媽、妹妹一起,當時的記憶只剩下叢林裡的小木屋和無人島海釣烤肉,其他什麼都記不得了,這次和J是第一趟旅行,也算是長大後第一次到馬來西亞,我們飛到吉隆坡跨年,在2018年第一天搭火車到檳城,再從檳城坐飛機回吉隆坡,回台灣。
什麼都慢慢來的大馬
如果說用一個字形容大馬,那就一定是「慢」,從第一天到最後一天,從海關人員到餐廳服務生,全部都好慢好慢,對於台北去的我們實在是不太適應。第一天我們在海關排隊排了兩個小時,等待的隊伍已經塞滿了整個檢查的區域,從前面的柱子排到後面的柱子,海關人員還是悠悠哉哉的慢慢來,再跟旁邊的同事聊個天…

吉隆坡最大的車站 KL Central,機場快線、跨州火車等等都從這邊出發。
我們到KL Central (吉隆坡車站)買票的時候更是急死我們,預計要買隔天一大早到檳城的火車票,而售票窗口只開到晚上9:30,我們抵達的時候不到9點,感覺時間非常充裕,現場人也不多,我們抽了號碼,約是兩三個就到我們的,卻一路看著幾個大媽慢慢的閒晃去逛大街,再回來把窗口一個個關掉,當時超怕時間一到她們就直接關掉全部的售票口。幸好,我們最後還是在超過9:30一點時買到票,如果我們買不到票,隔天可能就要搭大巴一路顛簸到檳城了。
中國城 Jalan Pataling——令人「阿咂」(台語)的食物

吉隆坡中國城 Jalan Pataling (China Town)。
在吉隆坡的第一站是中國城,想著一到就要大啖當地美食,我和J都是勇於嘗試的人,但不得不說我們都有各自挑食的點,而馬來西亞食物似乎不太是我們的菜…
我們最喜歡的就是找當地人很多的店,直接走進去看別人點什麼就點什麼,相信這些食物一定是好吃的,只是不合我們的胃口。我們在中國城經過一間非常非常在地,類似菜市場內的攤販,一個非正餐時間的下午就坐滿了人,想必一定是非常好吃吧!
看旁邊的人吃得津津有味,就點了個乾撈麵,但不知道是我們點錯還是怎麼,我們吃了一口就覺得:「嗯,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耶。」

非常勇敢地嘗試中國城裡的路邊攤,但好像跟我們想像地不太一樣

其他幾次在馬來西亞吃到的食物都有這種感覺,阿咂阿咂的,調味很複雜,說不上來是多了什麼、或少了什麼,像是後來在檳城吃的蟲蟲麵(海南福建炒)、福建蝦麵都味道好怪,甚至是炒粿條很類似泰式炒河粉,但裡面又好多焦焦的渣、好油好鹹。

左:福建蝦麵;右上:海南福建炒;右下:檳城炒粿條。看起來是否都賣相不太好…
大馬食物中 最推薦新九如牛肉粉和Assam Laksa。
在中國城閒晃時看到旁邊一個小攤子寫著新九如牛肉粉,看一個當地人和一個白人家庭吃覺得好好吃的樣子,停留了幾分鐘,當地人抬起頭來用中文對我們說「這個好吃啊!」果然,這個路邊的小攤,除了蒼蠅多了一點,比其他怪麵都好吃很多。
Assam Laksa是大馬友人極力推薦必須嘗試的馬來西亞食物,雖然他是用一種極富玩味的口氣說「我想看你吃Assam Laksa的臉」,但我和 J 都覺得這道食物既有特色又算得上好吃,甚至最後一天到了機場還想再吃一次的菜。
我們在檳城找了當地最出名的Assam Laksa,位於檳榔路上的Penang Road Famous Laksa,整條路都是賣叻沙、炒粿條、蚵煎的,其實我覺得應該是每間味道都差不多,我不喜歡檳城餐館的好幾點是,每間基本上都會要求你買飲料,不點飲料就要付一個茶資,雖然很少錢,但感覺很不好,不喜歡這種被強迫消費的方式,更何況我們都有點餐,並不是兩人只吃一份這種。


左:九如牛肉粉;右:Assam Laksa(亞參叨沙)
新加坡來的 4Fingers 炸雞
很慚愧的說,這幾天最最最喜歡、懷念和最想再吃一次的就是這間從新加坡來的連鎖炸雞翅店 4Fingers(完全不是馬來西亞食物啊…….)。
4Fingers 目前在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印尼、澳洲都有店,炸雞翅好脆好好吃,帶有濃濃的亞洲風味,有不同於美式炸雞、台灣鹽酥雞、韓國炸雞的獨特味道,它標榜不添加人工調味料和味精(MSG),並把肥油都逼出來,才能有香脆可口的炸雞。
我好奇的是為什麼是4根手指頭呢?他們說是因為吃炸雞的時候主要會用到雙手的四隻手指頭,也是一個蠻有趣又無厘頭的理由。

來自新加坡的4 FINGERS CRISPY CHICKEN 是我最懷念的「馬來西亞食物」。
檳城的伍秀澤海南雞飯
這是我們到檳城的第一餐,如果跟其他馬來西亞的食物比起來,它算是好吃的,但真的要跟新加坡或台灣的海南雞飯比,就真的比不上了,不過在一個下午來說,它的生意也真是好,我們大概等了20分鐘才吃到飯。

超有名的檳城伍秀澤海南雞飯,賣相一樣不太好,但蠻好吃。
我發現馬來西亞的食物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本身賣相都很不好看,在當下傳給朋友說:「哇這個好好吃喔!」,都不會有人相信的感覺…
嚐點檳城的洋味
旅行之前,不只一個朋友告訴我們:檳城是美食之都,就像台灣的台南一樣,所以我們都非常期待,但也許是因為食物風格不合胃口,身為道地的台南人,我真的無法說出檳城像台南是美食天堂這句話。
一兩天之後我們已膩了黃黃黑黑的麵食,決定找尋西式食物果腹。

民宿兼早午餐咖啡店的Mugshot,環境舒適,很適合一大早放空、吃早餐、寫明信片。
檳城排名相當前面的義式餐聽,撫慰了我們的胃。
另外值得一提的,我們有天下午在喬治城走得累了,想找個咖啡店坐坐,經過這間招牌底色是法國國旗的ete cafe,沒想到店員中文超好還帶著台灣腔,原來老闆是台灣人,店內很多精品咖啡豆都是從台灣進口的,店員熱情的跟我們分享檳城的文化、歷史、藝術,包括了壁畫的背景和來源,這些我會在下篇詳述。
從吉隆坡到檳城,從很多穆斯林的城市到幾乎是由華人組織的社會,飲食習慣和內容也有很大的不同,穆斯林不吃豬肉也不能碰豬肉,所以吉隆坡很多餐廳店內只有牛肉和雞肉的選項,更多馬來西亞在地文化和印度飲食,而檳城則融合了很多華人喜歡的麵食、海鮮、也更多供應豬肉料理。
雖然馬來西亞的食物對我們而言不甚討喜,卻是融合了歷史、在地文化和環境的多元產物,那是當地人的日常,我們僅淺嚐了他們的生活,即使有著不同的想像和期待,卻還是一次充滿嗅覺和味覺的旅程。

咖央吐司配馬來西亞咖啡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