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發現懂得「玩」里程兑換機票的人很多都是工程師,或數學、邏輯很好的人),他們比較傾向是有一個目標(例如,搭商務艙來回冰島、搭頭等艙去一個機票很貴的地方),再依著這個目標去累積里程,追求用最划算的方式完成目標,同時有「賺到」、「旅行」、「任務達成」的成就感。
但對我而言,(或是你們很多人?)累積里程一直以來更像是「順便」的附加價值,不會為了要去哪而去累積里程,或是為了累積里程而做某些事。
所以才會發生這種——累積里程有將近6、7年歷史,卻只弱弱的換過一張【台北】到【沖繩】的「單程機票」,還是因為辦了信用卡後有送里程才換到的(夠弱了吧!)有天開始研究里程,陸續看了一些資料,但還是一知半解持續瞎累積。我的作法通常是發現自己有幾萬哩,看一下這麼多哩可以去哪裡,再研究要怎麼換。
最近有種茅塞頓開,忽然搞懂的感覺,我也一直告訴身邊的家人朋友,搭飛機不要嫌麻煩,能累積一定要記得累積里程。
想要用【 里程兌換機票 】的路上,我犯了幾個錯可以先讓你避免:
- 以為搭哪一間飛機,就要累積在各個航空公司,所以開了一堆航空公司的會員,然後發現每個都只有一點點。(其實應該集中火力累積在一間)
- 出差由行政或旅行社代定位,以為無法累積、或不好意思請他們幫忙填卡號。(其實只要在機場報到時提供會員卡或卡號即可,後續也可以透過網站補登)
- 太晚申辦累積里程的信用卡(若不是很頻繁地搭機,信用卡消費大概是最快的)
如果我提早知道這些眉角,在美國唸書、中國工作的那些年到現在,大概早就有一堆里程了!!!(悔不當初啊啊啊啊啊)
這篇文章中,我不會講太複雜、或非常詳細的內容,只想告訴你,你我一般人可以怎麼做:
累積里程的部分
1. 一個聯盟選一個航空公司累積
全球的航空公司有三大聯盟:星空聯盟(Star Alliance)、天和聯盟(Sky Team)、和寰宇一家(可累積在亞洲萬里通)。一般我們在旅行的時候不會特別選擇聯盟,會以價錢和時間為主,所以我的建議是一個聯盟選一間,反正只要搭那個聯盟的航空,就全部累積在同一家。
我的建議是
- 星空聯盟:長榮航空(容易換到有台灣出發或停留的票)、ANA(CP值最高)
- 天合聯盟:中華航空(容易換到有台灣出發或停留的票)、大韓航空(有10年效期、可全家一起累積)
- 亞洲萬里通(國泰航空、很多餐廳、搭車都可以累積)
只要去各家航空公司網路上登錄會員,就可以開始累積里程了。我目前是累積 長榮航空、大韓、和亞洲萬里通三間。
里程是 0 的例外狀況
不過很重要的,並不是累積到同一個聯盟,就是100%里程累積,要看累積的航空公司規定。舉例來說,華航和大韓航空同屬 Sky Team,所以我想把華航的里程累積到大韓航空,但是要去大韓航空的網站看他們對華航的艙等規定是如何,具體的狀況是華航本身 K 艙可累積 80% 的里程,但是在大韓航空的里程累積是 0,這點是要特別注意的,我也是久久去看里程發現累積的都是 0 才意識到這個狀況。
2. 辦一張有里程回饋的信用卡
可選擇上述其中一個你常搭的聯盟,選一張哩程回饋的信用卡,申辦時會有申辦禮(一萬哩之類的可以去香港),續卡時會有續卡禮,不定期也都會有「里程加倍」的活動,記得這些活動通常都是要「手動登錄」,不是你刷了就會有加倍回饋的。
最好選可以用點數 1:1 兌換「不同航空公司」哩程的信用卡,這樣比較不容易被限制在其中一間航空公司。(像我自己曾經辦過長榮航空聯名卡,後來覺得長榮航空的哩程制度不好用,但卻無法把這些哩程挪作他用,累積到一個程度也很難放棄,就變得很兩難。)
[2023/3/2 更新:以哩程回饋和現金回饋來比較,哩程不一定划算,所以我覺得還是看個人需求,不用為了累積哩程而去辦法,有時候綜合計算不一定最適合自己。]
3. 最便宜的機票通常累積里程是 0%
很多時候我們就算從航空公司訂票,購買的如果是最低價的機票,其實是不能累積里程的。
有些只能累積 50%、75%、80% 等等,就端看你願不願意為了那些里程多付一點錢。(我個人是不建議,就像前面說的,對一般人來說,哩程是附加價值,不要為了獲得哩程失心瘋。除非是公司付錢,那當然選哩程最多了囉!)
4. 伴侶可以累積在同一家最方便
如果要一起出國,不在同一家真的超麻煩,舉例來說,我要用長榮換機票,但他累積在ANA,那個時間若是要買長榮的來回票超級貴這樣,所以建議伴侶累積在同一間,才不會在買機票的時候產生困擾。(延伸閱讀:情侶旅行不吵架的六個秘訣)
里程兌換機票的部分
5. 升等比較不划算
兌換機票或升等常常是許多人會問的問題,看了很多網路上的專家們給的建議都是「升等不划算」。
要某個艙等(通常比最低價的機票貴很多)以上才能用哩程升等,所以專家會說拿那些哩程升等還不如多累積一些直接換一張商務艙。
不過我個人是看感覺派的,如果想升等就升等啊!誰知道哪一天才能真的累積到一張商務艙機票?
6. 了解各家里程兌換規定
各家航空公司有幾種分類:
- 按區域(五大洲或更細的)分類
- 按飛行距離分類
- 自家航空和聯盟的差別
到不同地方、搭乘艙等不同,所需哩程都不同。
如果你是長榮航空的哩程,拿去搭星空聯盟其他航空公司的航班,所需哩程數也不同。
這些要先了解才能知道自己有多少銀兩(哩程),可以換到什麼好菜(機票)。
延伸閱讀:
7. 哩程都是有期限的
記得所有的哩程都是有期限的,也許有些比較優惠、有些比較嚴格,但使用里程兌換機票時要注意航空公司的規定:
- 有效期是限制訂票時間、開票時間、還是旅行時間
- 信用卡累積而來的哩程有效期有時候比較短,不注意一下子就過期了
- 疫情期間很多航空公司都有延長效期,但在2023年時幾乎通通都恢復計算效期,所以請一定要登入確認自己比較多哩程的航空公司,不要讓機票白白飛走了。(也可以留意航空公司所推出的延長方案,以長榮航空為例,若有在期限內自購哩程,就可以再多延長9-18個月。)
8. 越早換越好
因為每個航班留給免費哩程票的位子都不多,如果確定好時間,越早確認位子越好!
9. 哩程票並不是完全免費
還是要付稅金的喔,以長榮航空【舊金山】(北美)-【泰國】(東南亞)單程票的稅金約是80幾塊美金、日本東京到高雄單程商務艙的稅金19,000多日幣(約四千多台幣)。所以約莫就是要付個幾百到幾千塊的額外費用。
[ 2023/3/2 update 第十點 ]
10. 開單程或來回記得計算稅金落差
這也是我自己犯的一個錯,每一個國家出發的機票都有不同的燃料費和稅金差異,例如日本、新加坡就比較貴,換兩張單程票不如換一張來回划算。就像上面說的東京到高雄的商務艙稅金要四千多台幣,用哩程兌換機票果然真的很多眉角啊,希望我的錯誤可以給讀者一些借鏡!
以上,若是累積到可以兌換機票的里程數,只要了解這些,基本上從官網上就可以使用里程兌換機票或做升等的申請了。
以下是進階的部分
在航空公司的官方網站上,通常都會有一個表讓你知道每個區間需要多少里程,例如長榮航空 【亞洲】-【亞洲】需要 17,500哩。
這時候就會出現一個專有名詞叫「中停」:
「中停」= 「中途停留」(Stopover)不是轉機
中停的意思就是說,假設 A 到 B 之間需要 20000哩,但若是在中間加了一個 C(在同區域)也是20000哩,而這個中停點的時間長短不限,簡單來說你可以玩三個地方,如果是來回票,另一個中停點又可以是不一樣的話,就是4個地方了。
但是!每個航空公司對中停的規定都不同,甚至會隨著不同時期而更改,網路上非官網的資料也不ㄧ定現在還適用,最好可以直接打電話去客服詢問。(這時候我就會覺得累積台灣的航空公司好像比較方便,電話怕講太久的話,還可以直接去服務櫃檯詢問。)
「開口」(Open Jaw)
從A地出發,抵達B地,再從C地飛回A。 B 到 C中間這段不涵蓋在這段飛行中的區段就叫「開口」。
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台灣出發到芝加哥,開車到舊金山,再從舊金山飛回台灣,芝加哥到舊金山這段就叫開口。
開口的意義是讓你可以多去幾個地方,也可以讓旅行安排更順暢,例如我要去洛杉磯和舊金山,就不用同一個地方來回。
那麼,一般人可能想說這樣就結束了吧,我真心覺得台灣玩里程的人很厲害,他們才不會這樣就結束,透過混搭外站出發(從非航空公司所在的國家出發)+開口+中停,用最節省的預算來安排一整年(有些還帶著全家人)的旅行假期!

開口的概念圖

外站出發+開口+中停的理想狀況
結論
重點就是,還是要要先累積哩程,累積了才能想要怎麼換,(不然就是要頭腦很清楚先想好目標是什麼再想方法累積),哩程票其實不太適合工作不容易請假或時間不彈性、或一起出國人數太多的狀況。因為日期時間和座位常常都是未知數,需要彈性的去調配,不然就是得要在前一年累積到哩程,一開放換票馬上打電話去搶位子。
另一種,像是我們當時到各地旅行的幾個月,本來是想說可以用哩程票省錢,計畫途中發現其實也不太適合,因為換哩程票往往要很久以前就訂好、開好票,但我們想要的是慢慢生活、慢慢走的狀態,很難預先安排下一站會去哪裡。
所以總歸一句,里程的累積和兌換真的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,也難怪很多人始終搞不懂,或是像我搞了很久很久(很久)才懂。希望以上的介紹可以讓你對里程的有瞬間開竅的感覺,但實際上實行起來還是需要注意到很多細節,還有各家航空公司不同的規定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