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到美國的留學生或旅客最不習慣的其中一件事大概就是,到底「 要給多少小費 ?」最簡單的算法:如果吃早餐和午餐,通常給稅前的 15%,晚餐通常給 18%,全桌六人以上要給 18%以上。

在美國,幾乎所有「有人服務」的地方都要給小費,美國吃飯很貴、稅又高,加上小費常常簡單一餐就要上千塊台幣。照理來說,小費應該是「隨喜」,不過在美國卻不是這麼一回事,如果給得太低(如10%),對方還會追出來質問你為什麼給這麼低呢!

哪些地方要給小費?

有服務生的餐廳、髮型設計師、計程車司機、美甲師、按摩師、調酒師、外送員,這些是一般我們會遇到的人,都要給小費,不給他們是會臭臉或火大的。

美國每個州的基本工資分為兩種,有小費的員工(Tipped Employees)和無小費的員工,在很多州有小費的員工法定最低工資只有每小時 $2.13美金(約合台幣 $65元),比台灣目前的最低時薪 $150 元還少一半以上,但美國的平均生活支出是台灣的三倍左右,如果他們不靠小費,根本無法過活。

那麼像髮型設計師、美甲師這類的,通常我們已經付了該付的費用,為什麼還要給小費?這些工作者有些人的正式收入需要被工作地點抽成,也有些是出自於文化和社會壓力(Social-Pressure),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些人你是會固定見到的,你會希望他們好好對待你的頭髮和指甲。

要給多少小費 才合理?

以消費比例算

大原則就是絕對要超過 10% 。通常到餐廳用餐,早餐或午餐至少給服務生 15% 以上的小費,而晚餐則要 18% 以上,這些比例原則上指的是「稅前」,因為美國的稅常常就要超過 10% ,所以比較會算的人(如當年當窮留學生時),我們就會精算稅前的趴數,避免失禮,但也不想多花錢。例外則是如果一桌超過六個人,通常餐廳會要求不管如何,一定要付 18% 以上的小費;而高級餐廳的服務生通常比較專業,服務也比較好,盡量可以付 20% 以上。

如果像髮型設計師這類的服務,則通常會給到 20% – 25%,因為你實在不希望他下次看到你時,把你的頭髮亂剪一通。

以金額算

如果是在酒吧點酒,假設一杯酒 $8塊美金,15% 算起來是1.2元,通常你可以直接留一塊錢小費在吧台給酒保。所以就算一杯酒 $5 元,通常也會留1塊,因為給零錢是非常不禮貌的。

小費怎麼給?

現金

如果你是付現金,你會算好一個整數直接給對方,並說 Keep the change. (不用找了)。或是你真的沒有剛好的鈔票,可以等服務生把找錢送回桌上後,留下該給的小費,但千萬不要留零錢,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行為。

刷卡

刷卡單(如圖)上面會有一欄消費金額(Amount)、一欄小費欄(Tip)、最後一欄是總計(Total),把你要付的小費金額寫在小費欄,最後再加總。有時候餐廳的刷卡單上會直接貼心的幫你算好 15%、18%、20% 各是多少錢,不過這些數字通常是以稅後的總額計算。

避免小費支出怎麼做?

如果太常外食,就會發現小費本身就是一筆龐大的支出,所以要避免這些支出,但又不方便自己烹飪的話,可以選擇:

  • 自行到櫃檯點餐的餐廳(刷卡單上面還是會顯示小費欄,但可以付少一點或不用付)
  • 超市的自助沙拉吧或熱食區(夾完到櫃檯結帳即可)
  • 速食店
  • 外帶食物回家吃(但外送還是需要給外送員小費的)

另外,需要搭車可以選擇 Uber 或 Lyft ,在APP上可以選擇性給司機小費,但非必要。司機也不會因為你沒給小費而生氣。

住飯店不用付小費

小時候和家人參加團體旅遊,導遊總是會說離開時要在枕頭上放一塊錢小費,我不知道其他國家是不是要這樣,但在美國是完全不需要的,除非你把房間用得非常髒亂,不然住宿費就已經包含所有的費用了,就算要留小費給清潔人員,一塊錢也太少,至少要給5塊 – 20塊。

除非有叫客房服務( Room Service)才需要給服務人員小費。

不只我們外國人不習慣小費文化,很多美國人也在反思這文化的存在性(參考 Freaknomics: “Why Tipping Still Exist?”),我可以理解用小費來鼓勵好的服務,但在美國現在已經更像是由顧客來付給服務人員合理的薪水,已經不像是自由的鼓勵性質了,而且根據數據統計,高額小費和優質服務其實關聯性非常低,和客人本身的習慣和收入反而比較有關。

希望這篇文章讓你更了解美國的小費文化,還有到美國時該給多少小費,不會讓服務生追出來要小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