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上海工作 一年多後確定要回台灣的心情,真的是難以言喻的開心,同時再給待在這邊三年以上的前輩一個最高的敬意。

決定要離職,當然不是只有「上海」這個城市本身的原因,但它不可否認的讓我想了很多,其實也很高興自己有來這裡一趟,看到一個發展中國家的樣貌,可能可以稍微體會爸媽小時候的台灣。很多朋友一開始聽到我在上海工作的第一個反應都是:哇!好酷喔!感覺上海就很國際化。
我曾經在微信上發過一則這樣的訊息:
這是一個適者生存的城市。身體不好的、沒錢沒房沒車的、容易過敏的、鼻子太靈的、走路不夠快的、不能忍受視覺傷害的、不喜歡孤單的、太容易不好意思的,好像都活不下去。不過當錢可以解決這些所有的時候,也怪不了這裡金錢至上的生命力。原來只有沒有錢又不愛錢的人才是在上海最活不下去的人。
總是會抱怨上海的人(強調不僅是上海人)沒水準、沒素養、沒禮貌,隨地吐痰,喜歡推人撞人,很多不好的習慣。但另一方面,上海又有最多的精品店,任何一個外國超市都賣超貴,我想用一瓶在美國300塊台幣的洗髮精,在這裡是一千多塊,想買什麼沒什麼,每次隨便吃一頓飯就要五百塊台幣以上。我不喜歡被外國人當成是他們口中的 “Chinese” ,也不喜歡被中國人覺得是可以削一筆的「外國人」。
上海是一個很矛盾的城市,但又是一個很單純的城市,每個人生存的目標很簡單,就是要有錢。窮人想要錢,富人想要更有錢,因為錢可以解決所有的不方便、不舒服。有錢可以住在法租界老房子改裝的新洋房、或是氣派豪華的的酒店式公寓;有錢可以去City Super買個菜花上一千多塊台幣吃一個晚餐;有錢可以假日就泡在法租界、淮海中路逛小店、精品店;有錢不會覺得買不到衣服,因為這裡的外國牌子都比任何地方貴好幾倍,但又是好過時的貨;有錢出門有司機,不用擔心地鐵推擠或站在路上一小時打不到車;有錢可以吃遍世界知名的豪華餐廳,不用擔心整天都是吃餿水醬油,最後要洗腎;有錢可以靠關係讓小孩進好學校,不用去排隊;有錢可以去貴婦醫院,花5000塊台幣看個小感冒,人家可能在公立醫院排三小時都還在等。
講到這裡,我就會跟朋友說:上海真的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好。但如果你有錢或願意拼命賺很多錢,它的確是一個感覺還蠻精彩的地方。人稱極樂上海。
上海有好多好棒的異國餐廳,幾乎想吃什麼菜就有什麼菜,這裡有很多很有特色又外國風的酒吧。但就…好像一直在找尋所謂的「洋氣」?
之前我會想說回台灣是不是找不到這些好玩的地方、法租界的氣息、龍蛇混雜的有趣感,所以遲遲不敢決定要回台灣。但這次回台灣似乎意識到了些什麼,台灣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糟,不只有小確幸,而是可以有大幸福。不過…關於這個我想我還是先保留,回台灣一年之後我再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幸福(笑)。
Anyway, I am coming home in two months. Bye bye Shanghai Bye bye city of money Bye Bye all those gross stuff Bye Bye loneliness!
也許你也會有興趣——